雨季来临,挖色镇大官洞山和周围连绵起伏的山丘一样,裹上了由车桑子和杂草织就的“绿衣”。但到深秋,群山又是另一幅景象,干旱和石漠化让这里变成荒山秃岭。
这是延续了千年的现状。“囊葱山在西洱河东隅,河流府恝山根,土山无树,石高处不过数十丈……”这是唐代的云南史地专著《蛮书》对洱海东岸面山的一段记录,大理人则称为“千年荒”。
大理州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所长张雁东说:“我们常说洱海东岸面山片区有两个‘太阳’,一个是直射的太阳,另外一个是洱海反射的阳光,使得蒸发量是下雨量的两倍,再加上石漠化严重,土壤干旱贫瘠,形成了‘千年荒’,大官洞山很有代表性。”
“艰刚!”大理州林木种苗管理站站长王世林和林业打了半辈子交道,说大官洞山植树造林,他说了句大理人面对极为困难的事情才说的方言,“现在山上看到的是40年前种的车桑子,几代林业人付出了很多精力,都没有征服‘千年荒’,想在这里造林真得难!
8月18日,一架载着20公斤经过“包衣”处理的各种树种的无人机在大官洞山盘旋,标志着大理州洱海流域困难立地精准飞播造林试点项目启动,这是大理州首次利用无人机精准飞播造林,也让王世林等林业人看到了困难立地造林的新希望。
试点:430亩困难立地飞播造林
2015年以来,大理以超常举措狠抓洱海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洱海流域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39.33%提高到41.2%,生态保护与修复取得阶段性成效。然而受特殊的地质地貌、气候条件等影响,洱海流域森林覆盖率仍低于全州平均水平,生态保护与修复任重道远。
为做好洱海流域石漠化、人力难及的高山、远山、大山、陡山和亟待复绿的矿山等困难立地绿化造林工作,大理州林业和草原局多次研究精准飞播造林,决定在大规模开展精准飞播造林前,先在洱海流域开展试点工作。
为使试点有较强的代表性,选择了挖色镇大官洞山代表的干热石漠化区和银桥镇苍山林区雪人峰关停采矿区代表的高山冷凉石漠化区为试点。试点总规模为430亩,其中高山冷凉石漠化区100亩,干热石漠化地区330亩。
科技:赋能绿色希望
飞播造林不是新兴技术,但与上世纪90年代使用的Y-12型飞机相比,无人机会沿着事先确定的航线,采用单程式、复程式、穿梭式以及重复播撒等多种作业方式进行飞播,从而有效提升飞播造林出苗率,且具有速度快、投入少、成本低且不受地形限制等特点和优势,特别是对生态环境恶劣、立地条件差的地区,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生态修复手段。
木秀于林,良种为本。按照适地适树适种源的要求,试点项目选择了云南松、旱冬瓜、苦刺、清香木、麻栎、马桑、云南沙棘、紫羊茅、高羊茅、波斯菊等10个参试树种。与以前飞播造林相比,由原来的普通种,调整为良种或优良种源种子;由原来的针叶树种或灌木为主,扩大到适宜不同气候带的针叶树种、阔叶树种及灌木,涵盖主要生态造林树种、乡土树种、观赏苗木树种;由原来纯林飞播方式,调整为针阔混交、针灌混交、阔灌混交,以生态造林树种搭配乡土树种、观赏树种等多模式的飞播方式,使飞播成林拥有更加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更加稳定的森林结构。
在用种处理上,对飞播用种使用生根粉、保湿剂、粘合剂、鸟鼠忌剂等“包衣”技术处理,为种子套上“防护罩”,使飞播种子的科技含量大大增加。为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增加种子触土机会,对土壤板结或地表死地被物厚的播区地块进行简易整地,尽量降低对地块植被的破坏。
管护:“飞、封、补、管,综合经营”
为更科学全面地总结出试点经验,根据项目区立地条件设置了对照和重复,造林方式上设置了植苗造林、点播造林、飞播造林3种类型,并以海拔不同设置了3个重复,以影响洱海面山造林成活主导因子,设置人工补水和不补水2种育林措施。
大官洞山试点配套了灌溉设施,共设计3个大区,18个小区。18个小区将严格按试点设计进行抚育管护,做到分区施策,精准管护。
造林完成后,将组织技术人员及时对播区出苗情况进行调查,监测苗木长势,掌握无人机飞播造林后播区范围内幼苗密度及生长、分布情况,为无人机补播或复播提供依据。对出苗率低的播区,将再实施复播作业,以保证飞播造林成苗率。
项目组还将还将安装铁丝网围栏、修筑防火通道,采用人工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以播区为单位实行封禁管理,按照“飞、封、补、管,综合经营”的方针,飞播后封护五年,前三年封育,后两年封禁,严禁人畜进入播区危害,适时做好补植、补播、幼林抚育、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工作以及后期成效调查,对飞播造林成效做出总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