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北部战区陆军某部一场对抗演练在某高地展开。战斗中,几名官兵“受伤”,急需药品保障。当时,参演的沈阳联勤保障中心第967医院野战医疗队距离该高地3公里,但这几名战士所处位置为高地顶端,车辆无法到达。为赢得最佳救治时机,医疗队决定运用无人机投送药品。
医护人员将装有急救药品和一小袋温水的防震保温袋,吊挂在无人机腹部,由医疗队参谋王锟操纵无人机起飞升空。没想到,无人机飞行没多远,其飞行控制系统提示需要立即返航。为了防止坠毁,王锟只好操作无人机中途折返。
“电量用了不到五分之一,完全可以保障设备飞个来回,怎么会报警要求返航呢?”无人机返回降落后,王锟立即检测,检测结果让他感到费解。
野战医疗队的同志你一言我一语地分析无人机中途折返的原因,有人认为是飞行里程设置问题,有人认为是电池出了故障……经验证,这些猜测均被排除。
“会不会是无人机电池遭遇低温跳电,导致动力不足中途返航?”突然,一名军医想起自己在寒冷的户外使用手机时有过类似情况,后来将手机放进怀里焐了好久才恢复正常。这一判断让大家眼前一亮:无人机的锂电池很有可能因为天气严寒而跳电、不放电。医疗队决定,给无人机电池加装保温设备。
他们在电池盒外贴了一片“暖宝宝”,解决了持续保温的问题。再次演练,无人机在寒风中将药品送上了某高地。
这件事引发野战医疗队及第967医院医护人员的深入思考:像无人机一样,智能化诊疗设备也会对温度、湿度等环境有一定要求,平时不将这些设备在各类环境中“试试水”,就很难掌握它们的“脾气秉性”,关键时刻有可能措手不及。
为此,医疗队主动向演练导调组提出,增加医疗卫生保障课目。在实施定点保障、伴随保障和“紧急救护”过程中,他们将带来的智能化诊疗设备全部派上了用场,哪些能够适应山区严寒条件,哪些有点“水土不服”,都做到了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医疗队逐一研究制订改进措施,确保诊疗设备能够适应战区环境、始终保持良好状态。
第967医院领导表示,下一步,他们将主动请缨,积极参加实战化演练,在更大范围内、更复杂的环境中,检验和提高运用各类诊疗设备、无人投送设备的能力,为部队练兵备战提供及时有力的医疗保障。